遠紅外線與一般物理療法比較


1. 超音波:

  是一種機械振盪波。常用的超音波診斷或治療器,其頻率在800-1000kHz(10^6Hz左右)間,係以機械振盪產生的疏密波,藉人體組織細胞為振盪介質傳遞進入體內,主要是產生磨擦的熱效應和其它理化作用。


2. 超長波:

  是以大約50Hz低頻交變的高電壓,來產生隨之變化的強磁場,促使在人體內部細胞形成渦電流,以產生內部溫熱效應。也就是利用交變"磁場"療法的一種。


3. 低、中頻:

  是指頻率比較低的電磁波。直流電療法或一般頻率較低之脈衝電擊(如痛止,Bio-Tens)療法,以及使用的電磁波頻率在100,000Hz以下之電療法皆是。係利用人體組織內可導電和可解離分子之特性,來產生電子流通的迴路,對感覺與運動神經系統具有強的刺激作用。簡單的說,就是利用電流來刺激神經細胞,即"電刺激"。


4. 高頻:

  指頻率範圍在10^5-10^11Hz間的電磁波療法皆是。一般又可分為長波(波長在3000-300米間)、中波 (300-100米)、短波(100-10米)、超短波(10-1米)以及微波(1-0.001米)。高頻電磁波由於正負極方向改變很快,因此人體組織細胞的離子濃度變化不明顯,刺激作用減弱,不能引起運動神經和肌肉的興奮。但是高頻振盪電磁波所產生的電磁場,會使人體內的偶極分子(如水分子等)產生快速轉動,和旁邊的分子造成磨擦生熱,所以能產生人體內部組織的熱效應。基本上還是借用高能量束,造成的體內生物熱效應來達到治療的效果。


5. 光線:

  指可見光上下範圍,包括從紅外線到紫外線波段之電磁波。一般常用的紅外線療法(0.7-1.5微米),係近紅外線波段,主要靠表層和有限深度的熱傳導現象造成的熱效應。可見光治療則是以其光視覺和光化學效應來達到療效。一般紫外線療法(0.2-0.4微米間),係利用其較高的光子能量產生之光化學和生物學作用來達到療效。雷射療法則是隨不同波長的雷射所具備的不同光效應,再加上其特有的集中之強光束,來達到診斷或治療的功能。


6. 放射線:

  指頻率很高,波長極短(0.01微米以下)的電磁波,具有游離輻射效應。常用在醫療上的有X-Ray(波長10^-6 微米左右)機器和鈷-60(10^-3微米附近)放射線治療。它們皆係以高能量使原子發生離子化現象,造成生物體內分子的破壞來達到治療之功能。


7. 遠紅外線:

  其所產生的電磁波頻譜範圍在2微米到1000微米間,含蓋了中、遠紅外線和微波波段,其主要的能量分佈則在3微米到35微米以上的中、遠紅外線區,這也正是一般物理療法一直未及的處女地帶。而英國的物理學家Dr.Frohlich已經証明,人體生命物質(生物活體組織)中存在的電磁振盪波長就是在這個範圍。所以當以些微能量的同樣頻譜之電磁波照射人體時,即能激發身體內部組織產生共振吸收而轉移能量,從而藉由熱與非熱生物效應來達到促進血液循環、活化組織、改善微循環、調節神經系統、促進組織再生與修復等功能。

Share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