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氣管炎

概述

本病一般因病毒和細菌的感染或物理、化學性物質刺激引起。有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纖毛上皮細胞損傷脫落、黏液腺肥大、分泌物增加、黏膜下層水腫、淋巴細胞和中性白細胞浸潤等病理變化,開始為乾咳,以後咳痰,痰從黏液漸漸轉為黏液膿性。劇咳時伴胸骨後、全胸、腹肌疼痛、發熱、頭痛。

參考治療方案

治療目的和效果:消炎、袪痰、鎮咳、減輕症狀,縮短病程。

療程:1~2週

每天次數:2~3次

照射部位:前胸、後背部

病人體位:臥位或坐位

慢性支氣管炎

概述

本病是種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病因與細菌或病毒的感染,長期的物理、化學刺激,如吸煙、大氣中的粉塵或刺激性煙霧、過敏體質、自律神經功能障礙等有關。主要表現是咳嗽、咳痰,尤其以清晨明顯,痰呈白色黏液泡沫狀,黏稠不易咳出。在繼發感染後咳嗽迅速加重,痰量增多。黏度增加或呈黃黏痰。隨著病情發展終年均有咳嗽、咳痰,尤以秋冬季寒冷時更明顯。哮喘性支氣管炎在症狀加劇或繼發感染時,常有哮喘樣發作,氣急不能平臥。

參考治療方案

可協同應用抗生素。

治療目的和效果:減輕症狀,控制感染,改善肺功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

療程:酌情而定

每天次數:2次

照射部位:A、前胸、後背部  B、下腹部、腰尻部、手腕部

病人體位:臥位或坐位

支氣管哮喘

概述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常見、發作性的過敏性疾病。患者在過敏性體質的基礎上吸入過敏原微粒或反覆發生呼吸道感染後引起。發病時出現陣發性呼吸困難和咳嗽,嚴重時不能平臥,採取坐位呈「哮喘狀態」。

參考治療方案

治療目的和效果:調節中樞精神系統及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改變機體異常反應性及改善過敏,緩解支氣管痙攣,改善呼吸機能,減輕症狀與減少發作,增強機體抵抗力。

療程:酌情而定

每天次數:酌情自定

照射部位:A、前胸、前背部 B、下腹部、腰尻部、手腕部 

病人體位:臥位,發病不能平臥取自覺舒適的坐位姿式。

肺炎

概述

肺炎是由細菌、病毒、真菌等侵入或繼發感染所引起的肺實質或間質的炎症。有病毒引起的原發性如大葉性肺炎及間質性肺炎,繼發細菌感染而引起的小葉性肺炎(支氣管肺炎),以肺炎雙球菌引起的大葉性肺炎為常見。發病時對主要表現為突發寒顫、高熱、頭痛、胸痛、咳嗽、咳鐵鏽色痰等。

參考治療方案

治療方法配合抗生素藥物

治療目的和效果:遠紅外線輔助治療能消炎,促進炎症滲出物的吸收,減輕症狀,增強機體抵抗力,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

療程:2週

每天次數:2次

照射部位:前胸、後背部

病人體位:臥位或坐位

原發性高血壓病

概述

本病發病原因與多種綜合因素有關,如遺傳、納鹽攝入過多、高膽固醇食物過多、肥胖、缺乏體力活動,長期吸煙、精神過分緊張、精神創傷、情緒激動以及噪音振動、高溫等外界不良環境長期對身體的刺激等。病理改變在早期時,小動脈發生痙攣,但血管壁尚無器質性改變。隨著病情的進展,血管壁發生改變,彈性減弱。晚期時,發生動脈硬化,引起心、腎、腦、眼底等器官的異常變化。本病的臨床表現與發病的急緩,病程的長短、血壓升高的程度和重要器官的併發症等有關。一般有頭痛、頭昏、失眠、記憶力減退、心悸、胸悶、無力感等表現。

參考治療方案

中晚期應配合藥物療法

治療目的和效果:通過對神經反射機制及體液循環的作用,調整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過程,對皮層下血管運動中樞進行控制與調節,改善神經與血管系統功能,從而緩解小動脈的痙攣,降低血壓,使症狀減輕或消失。對中、晚期高血壓病,除降低血壓及減輕症狀外,能使心、腦、腎等器官的損害程度減輕及防止病情繼續發展。

療程:酌情而定

每天次數:2次

照射部位:胸腹部、背腰部、手腕部、小腿內側、腳底

病人體位:臥位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概述

本病簡稱冠心病,亦稱為缺血性心臟病。共分四型:隱性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肌硬化。以心絞痛型為最常見,多由於過度興奮、緊張、精神創傷、勞累、飽餐後發病。

參考治療方案

協同藥物療法。在照射期慎用洋地黃類藥物。

治療目的和效果:遠紅外線照射療法可改善冠狀動脈的血液循環,緩解血管痙攣,使冠狀動脈擴張,促進側支循環的形成,促進自覺症狀減輕或消失。

療程:酌情而定

每天次數:酌情而定

照射部位:A、胸腹部、背腰部 B、手腕部、小腿內側。 

注意:心絞痛急性發作時應先送醫院搶救,待病情穩定後再使用遠紅外線治療儀治療。

病人體位:臥位或坐位

胃、十二指腸潰瘍

概述

本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潰瘍的形成是在胃酸和胃蛋白脢的分泌異常旺盛或胃及十二指腸黏膜抗消化力降低時發生。故又稱為消化性潰瘍。產生潰瘍的因素,主要有精神因素和理化因素。精神因素:憂慮、過度緊張和疲勞等長期精神刺激,使大腦皮層功能發生紊亂,不能控制和調節自律神經功能,因而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促使胃酸與胃蛋白脢分泌增加。粗硬、生冷食物、暴飲暴食或進食不規則,飲酒、吸煙、膽汁反流、缺血、缺氧等因素除可損傷黏膜外,亦可使胃酸分泌增加。本病的主要症狀是上腹部疼痛,具有規律性、季節性、反覆發作性疼痛,規律性疼痛表現在與飲食有密切關係,胃潰瘍的疼痛常在餐後一小時發生;十二指腸的疼痛多發生在兩餐飯之間,伴有噁心、嘔吐、噯氣、反酸等不適。

參考治療方案

治療目的和效果:調整中樞和自律神經系統功能,促進胃及十二指腸的血液循環,改善營養狀態,調節胃及十二指腸分泌和運動功能,減輕或消除症狀,促進潰瘍癒合,防止復發。

療程:酌情而定

每天次數:3次

照射部位:A、上腹胃區 B、腰背部 C、前臂內側、小腿內側。

治療時機:A、胃潰瘍可在餐後半小時照射上腹胃區抑制胃酸及胃蛋白脢分泌,然後接著照射腰背部、前臂內側,小腿內側進行整體功能性調整 B、十二指腸潰瘍可選在兩餐飯疼痛發作之前半小時進行。

病人體位:臥位或坐位

慢性腸炎

概述

本病常因腸道感染、食物中毒、化學藥物刺激、變態反應等,或由於急性腸炎未進行適當治療延誤不癒而引起腹脹、腹鳴,有的伴有黏液、膿血樣便。在小腸病變時,腹痛多在肚臍周圍,排便後亦不緩解。若腹痛伴有便意,排便後緩解者,多見于結腸病變。若伴有裡急後重,則病變在乙狀結腸下端或直腸。若腹瀉與進餐有密切關係,常表示胃腸道功能亢進,胃結腸反射亢進等;而結腸過敏者常在飲食不當,情緒波動時發生腹瀉並且伴有並且伴有腹痛黏液樣便與便秘交替出現。

參考治療方案

治療目的和效果:調節腸道血液循環,促進炎症吸收,減輕或消除症狀。

療程:2週

每天次數:2次

照射部位:下腹部

病人體位:臥位

風濕性關節炎

概述

本病發病原因可能與甲型溶血性鏈球感染、鏈球變態反應、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和內分泌紊亂有關。常因受潮濕、受風寒而發病。患者關節常出現紅、腫、熱、痛等表現,常為游走性、多發性、或對稱性炎症,多侵犯大關節,如膝、肩、體、肘、腕等,嚴重者伴有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包炎等。當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運動功能可恢復正常,慢性風溼性關節炎,關節症狀時輕時重,反復出現節紅斑及環形紅斑。

參考治療方案

治療目的和效果:遠紅外線治療儀能使發病關節消炎、消腫、鎮痛、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

療程:酌情而定

每天次數:2次以上

照射部位:患區局部

病人體位:臥位或坐位

類風濕性關節炎

概述

本病是一種全身性結締組織疾病,發病原因、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是在遺傳因素基礎上,加上免疫學異常,由某種誘因而發病,亦可能與某種微生物有關。炎性表現通常為對稱性,先從手足小關節開始,早期一個或二個疼痛、僵硬繼而腫脹,皮溫高、潮紅、活動受限。由於關節腫痛及活動受限,關節附近肌肉萎縮及僵硬日漸加重,繼而發生關節強直或攣縮,並出現關節畸形。

參考治療方案

治療目的和效果:本病因病因不明,故一般用遠紅外線治療儀局部照射只能起到鎮痛、消炎、消腫,阻止病情發展,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

療程:酌情而定

每天次數:2次

照射部位:患部、腰部

病人體位:臥位或坐位

纖維組織炎

概述

本病又稱非關節性風濕病,肌肉風濕病、肌纖維組織炎等。是肌腱、軔帶、筋膜或肌肉內和纖維組織病變。病因不明,但與受寒、潮濕、疲勞、姿勢不正、上呼吸道感染、精神創傷有關。病變處肌肉疼痛,肌肉痙攣僵硬,活動時疼痛加重,受寒勞累後疼痛加劇。可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晨起疼痛明顯伴僵硬感,運動障礙

參考治療方案

治療目的和效果: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減輕或消除症狀。

療程:2-3次

每天次數:2次

照射部位:患區局部

病人體位:臥位或坐位

神經衰弱

概述

本病是神經官能症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病因是長期過度的精神緊張或嚴重的精神創傷。此外,當患有某種長期消耗性疾病,也容易發生本病。臨床表現大致分為三型。早期多為興奮型,表現為性情急躁、容易激動、失眠、不易入睡、睡不深、易醒、多夢、頭痛、頭脹。過渡型或遷延型:頭昏、易疲乏、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能力降低(伴有輕度頭脹、頭痛、急躁、睡眠欠佳、入睡困難、多夢、易醒等)。抑制型:主要為抑制性症狀增強、疲勞無力、多眠、嗜睡、無精打彩、記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

參考治療方案

治療目的和效果:對興奮型增強大腦皮層的抑制過程;過渡型主要是調節神經系統的晝夜周期規律,使大腦皮質集中白天興奮,加強夜間抑制促進其互相的正常轉化;對抑制型主要是加強神經和機體功能。

療程:酌情而定

每天次數:A、興奮型:1次 B、過渡型:2次 C、抑制型:2~3次。

照射部位:A、興奮型:頭頂部 B、過渡型:頭頂部、手、足指端 C、抑制型:手、足指端、腰部、腹部

病人體位:臥位

Share by: